电话

棺材埋在地下,为何地上要起堆个小土堆呢?看完才知古人多聪明


发布者 :cjt1188 发布时间 : 2024-11-27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孟子·腾文公上》:“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一旦离世,并不被掩埋处理,而是放在原野山谷之中。这是动物的本性,也被认为是生命的终结就是重回大自然。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人意识到,如果就这么放置荒野,很容易被野兽和昆虫啃食,于是就用树枝和杂草进行遮盖。

在母系社会初期,山顶洞人会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最深处空出来,专门放置离世的人,也会用土进行掩埋处理,但也会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屑。
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就能够使用工具了,对于离世的人,会被埋葬在深挖的土坑里。这其实就是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土葬,这时候有了墓的概念。
《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

 

九章哀郢》:“登大坟以望远兮。

所以,坟指的就是土堆。筑土为坟,穴地为墓,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坟墓。

由于墓的起源比坟早不少时间,所以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只有墓没有坟的。如果没有坟,其实是很难找到墓的,可以推测出,那个时期应该没有祭拜逝者的概念。

根据文献记载,坟墓(有土堆的墓)大约出现在春秋中期的中原地区。
《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谓也。

孔子曾说,他见过四种不同坟墓封土形状,所以孔子给他父亲的墓地上堆起了四尺高的坟作为标记,这大概就是马鬣封。

孔子幼年丧父,但是他不知道父亲被葬在什么地方,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和寻找,历经万苦才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于是感叹道:“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去世后,墓地也起了坟堆,其后人也由此葬而为坟墓,慢慢地流传开来并被效仿。
所以,坟最开始的作用便是标识,方便识别自家亲人的墓地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坟墓便有了可以彰显逝者身份地位的标志。因此而产生了墓、冢和陵之别。
《周礼·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

所以越高且树越多,代表逝者身份地位越高,反之亦然这个时候,树也成了墓地的标志之一。

随着风水的兴起,坟丘也被注解了新的作用,即保护墓不塌陷和警示后人。
当大雨来袭,有坟丘的吸收和阻挡,墓塌陷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而墓地塌陷,被认为是不祥之兆,预示着家族的衰败和财富的损失。
坟墓应该是敬畏的地方,而不是可怕的地方。因为坟墓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而人总有终老和进入坟墓的一天。当人们走坟场,总会有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感觉,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如果没有坟丘,谁也不知道这是墓地,就没有那种敬畏和肃穆,反而可能会大肆喧闹,叨扰了逝者的安宁,逝者难以安息,视为不敬。
 
网络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