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 记者 储慧静 现场报道 3月29日,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死亡与尊严”,旨在通过尊严意识的倡导与弘扬,实现生死两安。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协办,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礼济学院支持。
各界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从业者从哲学、法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生命科学等角度,共同探讨如何体现和保障人的死亡尊严,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分享,既有现实陈述也有理想勾勒,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畅想。本届论坛吸引了近300人现场参与,近20万人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为本届论坛致辞。他表示,死亡是每个人对人生的告别,具有自主权和不可侵犯性,因而是尊严的。为保持这种尊严,我们必须尊重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终结方式的选择,特别是有体面和减少无谓痛苦的方式,必须努力构建保障人们获得有尊严死亡的法律、伦理体系和有效举措,必须弘扬有尊严死亡的文化与社会氛围。我们提倡有尊严的死亡,自然也要关注尊严的反面,那就是“失尊”的现象。生命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全面下滑,出现失能、失智、失控等情形,而且不可逆转,对他们不仅需要全时的悉心照护,而且需要从各个方面给予更加全面和立体的关怀。不然的话,失尊就在所难免。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她表示,希望通过今年的清明论坛,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当我们谈论死亡、器官捐献时,本质上是在讨论人的价值和文明的底线,在死亡面前我们能否超越自我保护的本能,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或是我们挚爱家人的生命,能够得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清明论坛讨论的都是人类存在的本源问题,没有人具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我们都需要以敬畏的心思考、探究、讨论。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尊严》的演讲。他表示,生命尊严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数字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及爆发式成长为生命尊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从利用技术优势理解生命规律、构建生物模型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遵循道德和伦理原则保障公平、AI时代必须强调生命终章之尊严、关于数字永生与人类尊严的问题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爱国提出从法学的角度出发,死亡的尊严更多讲的是死亡的权利。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看,有关生命的权利探讨比较多,而死亡的权利则探讨的比较少。死亡的权利简单来说就是人在为生困扰,甚至生不如死的情况下,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他介绍了全球范围内有关“死亡的权利”法律运动的相关案例。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新庆提出,逝者的人格尊严可以分为3个层面:伦理层面是生命尊严延续、道德义务的永存,比如每到清明节祭奠逝去的亲人这是道德的义务、尽孝的义务;法律层面则涉及人格利益的延伸保护;文化层面通过礼仪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比如学校解剖课开始前对大体老师表达庄重的感谢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薄世宁从一个ICU医生经历的生命故事,讲述他对患者尊严的3个理解。一是如果有希望一定要不放手,这是对生命尊严最大的呵护;二是尊严不仅要治病更要救心;三是尊严是遵从内心,有选择的自由和能力。最后,他分享了自己对于生命尊严和患者尊严的思考:人活一世,沧桑一生,健康时珍爱他,疾病时抓紧他,离别时宽慰他,分别后铭记他,并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爱代代相传,亘古不变。这是对亲情与道义最好的回馈,是人类对生命最高的礼遇,是生命的尊严。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程明明介绍了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安宁疗护与医务社工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聚焦居民善终质量的研究报告。《把“善终”带回现实:2024中国居民善终质量研究报告》对家属与医护社群体关于临终患者善终体验及死亡质量的看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善终与高质量死亡不仅是医疗技术的体现,更是社会、家庭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香港电影导演、编剧陈茂贤分享了他创作电影《破·地狱》的心路历程,他借用电影里的一句话“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已经赚了,何必介怀什么时候下车,不如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表达对死亡和生命的态度。他希望观众能从电影中汲取正能量,继续好好生活。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围绕如何在死亡面前获得生命的尊严展开讲述。他通过分享与外婆告别的个人经历以及看到、听到的触动人心的生命故事,提出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应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好的生命故事。凭借这些故事,人们能够理解生命中最宝贵的是什么,然后带着美好继续前行。
当代作家、诗人陈年喜从自身16年的矿工经历讲起,分享了他看过的生死场景。他提出矿山安全治理需要从技术防范转向人文共建,例如中国抚顺煤矿博物馆让退休矿工担任讲解员,使个体生命叙事融入集体记忆建构,将劳动价值从经济维度扩展到文化维度的尝试,为行业尊严重建提供了新思路。
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福寿园生命服务礼仪师孙志红分享了她从业18年以来经历的一些告别故事。她曾为故去的抗战老兵戴上勋章、为逝去的年轻女孩化上得体妆容,用专业帮助家属整理灵柩、布置温馨的告别场景、利用AI技术让家属与逝者“对话”……她表示,和所有殡葬从业者一样,自己工作的重要的意义就是守护生命尊严、给予家属慰藉。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16岁器官捐献者卢其乐的母亲卢小勇分享了背后感动人心的故事。2024年,一场意外车祸夺走了卢其乐16岁的生命,但他捐赠了心脏、肺、肾脏、肝脏、眼角膜,让5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2名眼盲者重见光明。为了延续儿子的大爱精神,卢小勇等人发起了“其乐飞扬公益基金”,致力于推广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遗体)捐献、无偿献血等,将爱与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生命之光”项目成员唐贝儿介绍了安宁疗护项目情况。基于国内老龄化趋势、安宁疗护的本土化发展以及北大医学人文与医院的深度合作,“生命之光”项目组整理了安宁疗护领域60余篇相关文献,研究了《肿瘤科护士安宁疗护核心能力问卷》等12个量表,并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联系采访了13位安宁疗护领域一线专家。
论坛最后形成并由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周静波宣读“2025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出“生命是有尊严的。无论是临床死亡的那一刻,最后时刻的器官捐献,还是殡葬追思、哀伤抚慰的全过程都应该,也必须是庄严神圣的。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的尊严蕴含死亡的尊严。死亡尊严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一项规范与制度。”
活动现场,有不少来自殡葬专业的师生。大家纷纷表示:“希望通过这个论坛深入了解死亡与尊严的主题,感悟生命的意义,为今后要从事的殡葬事业做好准备。”“我们带领学生过来参加论坛,也想让他们多角度、跨领域理解生死问题,对殡葬职业有新的认识。”
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累计共有近2500人参加现场参加论坛,网上直播观看人数超过60万。这是一个以生命、衰老、死亡、纪念为主题的公共性、学术性兼备的生命文化研讨平台,借清明节之特殊氛围,研讨“死亡辅导”“死亡关怀”“医疗·殡葬一体化”“生命教育与死亡”等话题,以期不断打破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丰赡国人的精神家园,让生死两安,生死两悦。未来,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还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持续举办,并不断跨界、跨地域、跨学科运作。